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从《正义必胜》晚会感悟音乐中的历史与民族精神

作者:曹洋   时间:2025-09-09   点击数:

202594日,美育课程教师曹洋,组织本班学生观看93日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正义必胜〉》,以音乐鉴赏为核心,引导学生从创作技法、历史叙事与情感表达等多维度分析晚会音乐的艺术价值。晚会由导演韩真、周莉亚执导,通过音乐、舞蹈与视觉艺术的深度融合,再现中华民族抗战的壮阔历程。


一、晚会音乐创作:历史叙事与艺术表达的融合

晚会音乐以“悲壮—抗争—胜利—和平”为叙事主线,通过经典作品改编与新创曲目结合,凸显历史厚重感与现代审美意识。具体创作特点如下:

1. 经典作品的创新编排

《怒吼吧,黄河》:作为晚会第一场的核心节目,通过朗诵与合唱的形式重现冼星海原作的磅礴气势,同时融入交响乐与多媒体光影技术,强化战场氛围与民族抗争的听觉冲击。

《不朽的旋律》:在第四场中,融合世界反法西斯经典歌曲《小路》《红河谷》《啊,朋友再见》,以多语言合唱与情境演唱形式,展现战争中国际同盟的共鸣与人类共同命运的主题。

2. 新创主题曲的创作理念

《命运与共》(作曲赵麟,作词唐恬):作为晚会尾声节目,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主题。作曲采用三段式结构,从童声独唱过渡到多声部合唱,调性从小调转向大调,象征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歌词“愿那夜空安宁万家灯火”与“致远方海阔天空”呼应和平愿景,演唱融合美声与流行风格,体现“美美与共”的创作理念。

3. 音乐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

晚会通过音诗画《山河铭记》开场,以8声钟声营造肃穆氛围,配合大屏幕历史史料投影,形成“声—画—诗”一体化的叙事结构。

二、学生观后感:技术分析与情感共鸣的双重探索

学生结合观看与老师的作品讲解,从音乐技法、历史符号转化及审美体验角度分享见解:

1. 2024级电子商务 张静雯同学

“《怒吼吧,黄河》中合唱与交响乐的叠加,既保留原作的悲壮感,又通过节奏强化(如顿弓与打击乐模拟枪声)增强戏剧张力。音乐无需语言,却能通过音色对比直接传递历史情绪。”

2. 2024级计算机应用 刘萌同学

“《不朽的旋律》中《啊,朋友再见》的编曲令人印象深刻:手风琴与弦乐对话,既保留南斯拉夫民歌的原始风格,又通过合唱声部扩容国际感。音乐创作中的‘异域元素融合’体现了战争中的全球性联结。”

3. 2024级电子商务 丁文壹同学

“《命运与共》的调性转变直接服务于叙事逻辑:童声象征希望,合唱与管弦乐的叠加形成声势,小调至大调的过渡隐喻历史从苦难走向光明。歌词与旋律的配合完美契合晚会‘珍爱和平’的主题。”

4. 2024级电子商务 郭继繁同学

“情境表演《窑洞与战壕》中的音乐设计很有层次:背景音乐采用陕北民谣变奏,搭配劳动号子节奏,模拟大生产运动的集体协作感。民间音乐语汇的现代化改编,让历史场景更生动。”


三、艺术与历史的双向赋能

美育课程内容第一次尝试走进央视大型晚会,“晚会音乐不仅是艺术产品,更是历史情感的载体。学生通过分析旋律编排、音色对比等手法,深入理解音乐如何塑造集体记忆、传递民族精神。未来课程将继续结合重大文艺事件,引导学生从技术层面拆解艺术,从情感层面联结历史,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目标。”(审稿人:杨勇)


学校地址:西安市长安区郭杜北街19号  版权所有:陕西工商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