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公共艺术中心《艺术实践》课程团队捷报频传:在“爱我国防”大学生演讲比赛中,朗诵方向学员申雪倩、温保荣凭借作品《山河入怀 国防在心》《用青春笔触 绘国防底色》双双摘得校赛一等奖;同日在科普讲解大赛中,李纳以《虹吸青韵——解码青釉提梁倒灌壶的千年科技密码》斩获二等奖。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我校深入贯彻落实《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纲要》的创新实践,更是对《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生动注解。
课程筑基:打造“专业+美育”的实践新范式
作为面向全校开设的限定性选修课,《艺术实践》课程紧密围绕教育部“艺术体验和实践类课程应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的要求,构建起“理论奠基+专项实训+赛事驱动”的三维教学体系。课程负责人与团队的教师,针对职业院校特点,将朗诵艺术与国防教育、科技文化深度融合,开发出“红色经典诵读”“非遗文化解说”等特色教学模块。在备战比赛过程中,教学团队通过情境模拟、微距训练等方法,帮助学生实现从文本理解到舞台呈现的跨越,让美育真正成为提升职业素养的催化剂。
以赛促学:在实践舞台绽放美育之光
“爱我国防”赛场上,申雪倩以长津湖冰雕连的壮烈史诗为脉络,将课程中锤炼的叙事张力与家国情怀相融合,用声音再现“冰雪铸忠魂”的精神丰碑;温保荣则创新采用古今对话形式,从孔子“足食足兵”的治国智慧讲到新时代青年的国防担当,展现课程培养的文化阐释能力。科普讲解赛中,李纳通过动态演示青釉提梁倒灌壶的虹吸原理,让千年古器在当代语境中焕发科学之美。三组作品虽主题各异,却共同印证了课程“以美启真、以文化人”的教学理念。
浸润赋能:构建全域美育生态圈
这些成果的取得,得益于学校构建的“大美育”育人格局。通过建立“课程教学—社团实践—赛事检验—社会服务”的美育链条,将《艺术实践》课程与第二课堂深度融合。这种“岗课赛证”融通的模式,正是对教育部“将美育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要求的创新回应。
协同创新:绘就美育浸润新图景
在深化美育改革的征程中,我校持续探索职业教育与审美教育的共生之道。通过建设数字美育资源库,开发实训项目,将AR技术应用于文物讲解教学;在课程中借鉴《朗读者》的形式,推动国防教育作品、优秀传统文化作品进校园。这些举措既彰显了职业院校“以美育重构专业教育”的前瞻视野,更形成了“全员美育、全程美育、全域美育”的浸润式育人生态。
在赛后总结会上强调:“美育不是锦上添花,而是人才培养的筑基工程。我们要让每个学生在艺术实践中获得审美体验与职业成长的双重提升”。如今,随着《艺术实践》课程品牌的持续深化,更多融合工匠精神与人文素养的教学创新正在孕育。我校正以美为媒,书写着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全面发展的育人新篇,让美育浸润行动真正成为点亮青年梦想的璀璨星光。(审稿人:杨勇)